|
日據時代 |
|
|
 |
高大乳業的創辦人陳行貶先生,於民國21年曾受雇在日據時代牧場擔任工職。 |
|
|
|
民國22年 |
|
|
 |
因創辦人陳行貶先生,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受到日本人城先生(日本伊勢人)的賞識,建議他自創事業,配送瓶裝牛乳,並幫忙申請牌照。 |
 |
同年,創辦人陳行貶先生在橋頭設置牛乳處理設備,並從原來的日據時代牧場買牛乳,經加工裝瓶後,販售到橋頭、楠梓、岡山和左營等地。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
|
|
 |
日據時代牧場消失,陳行貶先生改向大社酪農組合(日本時代成立),購買生乳加工。 |
|
|
|
民國34年 |
|
|
 |
台灣光復,因工作十分辛苦,故而決定停業。 |
|
|
|
民國35年 |
|
|
 |
經幾思考慮的結果,認為自己應養乳牛自產自銷,於是開始買了一頭荷蘭牛,並命名為「初興」。 |
 |
在橋頭成立高大牧場,希望未來愈大愈好,取名高大。 |
 |
開始從事牛乳生產與牛奶加工製品的販售,因此在橋頭地區有了「牛乳明」的稱號。 |
|
|
|
民國41年 |
|
|
 |
乳牛數目不論大小已增加到48頭,牛乳的生產量可配送到高雄地區。 |
|
|
|
民國42年 |
|
|
 |
第二代陳益雄先生將牧場搬到高雄市三民區灣仔內民族路並改名為高大牧場,牛乳加工設備則設於建國二路,高雄火車站附近。 |
|
|
|
民國62年 |
|
|
 |
乳牛增至198頭。 |
|
|
|
民國64年 |
|
|
 |
乳牛增至200~300頭,再遷移牧場至屏東鹽埔,佔地15公頃,牛乳加工仍留在高雄。 |
|
|
|
民國73年 |
|
|
 |
第三代子嗣陳東杰先生,退伍後接手祖業,並開始祖業的管理改革。第二代陳益雄先生也至北海道取經,在參訪日本酪農業後,由陳東杰先生把北海道精緻牧場的概念引進台灣,堅持嚴格把關,牛奶自產自銷,並推廣鮮乳生產履歷認證。 |
|
|
|
民國97年 |
|
|
 |
12月高大牧場拿到全國第一張「牧場的產銷履歷(TGAP認證)」。 |
|
|
|
民國99年 |
|
|
 |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認定評審標準-牛奶 |
 |
11月高大牧場鮮乳工廠通過TGAP產銷履歷認證 |
|
|
|
民國102年 |
|
|
 |
8月高大牧場有限公司投保新安東京海上產物 產品責任保險食品(乳製品)投保 |
 |
9月高大牧場鮮乳工廠通過HACCP合格認證 |
|
|